一、 内容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二)“靶向”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分析比较,掌握移多补少法和用总数除以个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到平均数和整组数据的关系,理解平均数是一个变化的量;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构建统计模型。
二、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本次作业设计面向全体中等水平学生;薄弱学生基本能完成巩固和拓展部分,发展部分可选做。
平均数作业单
一、填空题
1.苏州市吴江区这三天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最高气温分别为26℃、28℃和27℃,请问它们的平均气温是( )。这三天的平均最低气温12摄氏度,其中两天的最低气温分别是11℃和13℃,那么还有一天的最低气温是( )。
2.明明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90分,英语的分数公布后,三门成绩平均分提高了2分。明明英语考了( )分。
二、判断题
1.身高160厘米的小马要过河,看到旁边牌子上写着这条河平均水深 140厘米 ,于是它安全的渡过了河。 ( )
2.任意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这三个数中间那个数。 ( )
三、操作题
下面是小红家去年上半年电费统计表。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电费/元 |
81 |
85 |
60 |
58 |
49 |
63 |
(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完成统计图。
(2)小红家_______月份电费开支最大,_______月份电费开支最小。
(3)小红家去年上半年平均每个月支出_______元电费,每个季度支出_______元电费。
四、解决问题
1.
|
第27届 |
第28届 |
第29届 |
第30届 |
第31届 |
第32届 |
金牌/枚 |
28 |
32 |
48 |
38 |
26 |
38 |
在夏季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是近六届的金牌数量,平均每届的金牌数量是多少枚?
2.一列动车前3小时每小时行驶190千米,后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200千米,这列动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在一次跳绳比赛中,甲乙丙丁这4位同学平均每人跳了150下。可是乙误以为自己跳了145下,因此算的四人的平均成绩是148下。求乙在这次跳绳比赛中跳了多少下?
平均数答案
一、填空题
1.27℃,12℃
2.96
二、判断题
1.(×)
2.(√)
三、操作题
(1)图略,注意别忘了写日期
(2)由统计图可知,小明家二月份电费开支最大,五月份电费开支最小
(3)66,198。
四、解决问题
1. (28+32+48+38+26+38)÷6
=210÷6
=35(枚)
答:平均每届的金牌数量是35枚。
2.
(190×3+200×2)÷(3+2)
=970÷5
=194(千米)
答:这列动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94千米。
3.
150×4-148×4
=600-592
=8(下)
145+8=153(下)答:乙在这次跳绳比赛中跳了153下。
- 上一篇:数学作业设计——《平均数》2
- 下一篇:屯村实小举办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讲座